吧啦啦

Piano Sonata No. 21 in C Op. 53 'Waldstein' (2004 Digital Remaster): Rondo (Allegretto moderato - Prestissimo) - Artur Schnabel

牧天的呓言堂:

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

——张海鸥个人独奏音乐会南京站观后感


BGM-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by Artur Schnabel

 

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共月同圆。从前十里秦淮之畔,夫子庙旁酒楼门前,这般寥寥数语,勾勒出水墨画一般的古南京。

 

而今日的南京,抹去了曾经的几分悠闲,林立了半座城池的高楼,曾经湛蓝的天际线渐渐灰白,人们脸上的笑容归于冷漠,就连脚步似乎也更急促了几分。

 

幸而,在生活节奏日渐紧凑的古都南京。我们还能聆赏风雅,倾听由旅德著名钢琴家张海鸥带来的文化盛宴。

 

音乐会由莫扎特奏鸣曲KV332开场,主旋律的呈现将全场观众带入一片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之中,在这样的旋律之中,纵然偶有几句看似严肃的冲突与悬念,也如同纯真的孩童耸耸肩膀,做个鬼脸,在接踵而来的段落中春风化雨,只剩轻松的戏谑。而第二乐章之中,演奏家对于作品的诠释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在第10、14、30及最后一小节等多处旋律之中,前半小节与后半小节极富想象力的明暗对比,每次出现都使人啧啧赞叹。恰恰是这样富有童心而又令人愉悦的二次加工,才能最真切的反应作曲家莫扎特那份纯真的赤子之心吧!

 

紧随其后,钢琴家张海鸥为我们带来了贝多芬“黎明”奏鸣曲,钢琴家的演绎让笔者只想说四个字:施纳贝尔!

 

伟大的钢琴家阿图尔·施纳贝尔在世之时,近乎偏执地以其自有构思重新编订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并完成录音。而他的编订几乎是对贝多芬奏鸣曲这部“新约全书”完成了重新解构,因此无论是他的演奏还是编订版乐谱,都显得与其他钢琴家截然不同。

 

而今晚,就在这片场地之中,我们非常欣喜地听到了跨越时代的声音:近百年前施纳贝尔先生的构思,今夜在张海鸥的指尖,以一种近乎完美无缺的方式重现:从176的起速,到第十二小节要求的降速至168,再到接下来一小节近乎强迫症式的“延长记号时值为六个四分音符”,钢琴家都不折不扣地完成。而当第二乐章行至最末,第三乐章宛若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朝阳,两个世纪前莱茵河畔采葡萄人口中的民谣,如潺潺流水,流进了每一位观众的耳蜗。这样的时刻,所有人都应当为贝多芬的天才创作,为施纳贝尔的杰出构思,为张海鸥的完美诠释而洒下清泪

 

上半场的两部大作已让人惊叹不已,而下半场的浪漫派、现代派作品则更体现了作曲家跨时代的深厚演奏功底。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选曲当属斯克里亚宾的《为左手而作的前奏曲与夜曲》与拉威尔的《La Valse》。

 

斯克里亚宾《为左手而作的前奏曲与夜曲》,在看似简单的谱面与旋律之外,钢琴家张海鸥以其庄重淡定的演奏给人以更多遐想。说起“为左手而作”,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伟大的钢琴演奏家加里·格拉夫曼,他因受伤而不得不在近几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以左手演奏,而诸如这类“为左手而作”的作品就自然名列其演出曲目之列。

 

冥冥之中,这首作品让我想起2014年11月,朱晓玫老师在上海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以一首巴赫《慢板》作结,是谓“献给没有机会登台的前辈。而今天,张海鸥在这样的一场时空交融的音乐会中演奏这样的一首作品,除却对作品本身的喜爱,其感怀与敬意,业已在其音符之间,晕染开去。

 

最后,当晚的压轴曲目,拉威尔作品《La Valse》,这也是南京保利大剧院落成以来,这片场地第三次迎来这部杰作。这部杰作之旷世空前,由其名称可见一斑。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广告语“Das auto”,只一个单词“汽车”,那是目空一切、高高在上的霸气,而中文尚可译为“定义汽车”。而“La Valse”也仅有“圆舞曲”一个单词,加上同样高高在上的定冠词,竟让我们显得词穷,只好在“圆舞曲”前面加一个“大”,唤作“大圆舞曲”了事,仿佛拉威尔只是把一首肖邦式的沙龙音乐换了个稍大号的铺陈架构一般。然而这样的作品,怎一个“大”字可堪概括?笔者私下将其称为《元舞曲》,取“元”为独一无二之一,与定冠词对应,或可比拟。

 

而在这样一首作品之中,拉威尔以其看似光怪陆离的笔触,以不协和音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一幕怪诞的舞蹈。聆听钢琴家演奏时,我们仿佛置身音乐厅的穹顶之上,身下就是拉威尔所描绘的舞池,舞池之中却满是硝烟与岩浆,圆舞曲的主题不时从浓浓硝烟背后透漏出些许碎片,伴随着音乐意象之中荒谬的笑与颓废、暴力、拜金,以及其他任何,在我们的身边,日渐凡俗的种种都市生活乱象。音乐结束于在恍若岩浆沸腾,火山爆发的喧嚣之中,所有观众沉醉于音乐的情绪中,久久无法抽身而出。

 

不禁想起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舞!舞!舞!》,这部作品与拉威尔的笔触、意境又是何其相似!

 

最后的最后,张海鸥以答谢启蒙老师陈晓音老师的《浏阳河》与炫技版《土耳其进行曲》,为这样的一场纵横岁月的音乐会作结。在甜美的《浏阳河》旋律之中,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看到张海鸥仍是当年初学演奏的孩童,看到陈晓音老师为张海鸥授课,看到张海鸥与老师、家人初次赶赴北京,为学业含辛茹苦的过往。

 

而今天,在保利音乐厅,张海鸥作为万众瞩目的钢琴演奏家,不仅为在场的老师、家人呈现了完美的答卷。更以其精彩绝伦的方式,将从莫扎特至今,浩浩汤汤几个世纪的岁月,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为其重新定义了文明与生命,纵然冗杂的都市生活再令人疯狂,有如此音乐作陪,亦能使岁月不虚度,时光不空流。

 

借用《三体》中宇宙尺度之上的一句描述为钢琴家张海鸥的演奏作结。

 

——“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

 

 


评论

热度(1)